10 November, 2012

學習間的小旅行

在這充滿日本味的標題下,記錄一下難得的Study Trip。
18th October,  Design Museum & Tate Modern

在Assignment & Presentation 大軍壓境下我們難得安排前往Design Museum,當期有兩個展覽:
"Design To Win" and "Digital Crystal: Swarovski at the Design Museum".

有趣的是,這應該算是第一次大家一起出遊,整天都興奮地吱吱喳喳不休。Design Museum 前有個奇妙的雕像,沒有細看說明,但我很喜歡。像是被肢解的皮諾丘,鼻子再也長不長。

"Design To win" 的主題是奧運與殘奧的選手服裝、運動用具,偏服裝與工業設計結合的展示,有實體展品與競賽影片,也有一些有趣的展品(e.g. 將世界上所有的"球"和"運動手套"由大至小排列)等,但因我本身對競賽無甚興趣,加之寧可親自玩而不只是欣賞,便不多加贅述。

"Digital Crystal: Swarovski at the Design Museum" 不算此行的重點,但喜愛程度遠超過"Design To Win",結合數位藝術與Swarovski水鑽、吊燈藝術,首部曲便是兩排LED螢幕,以2D動畫呈現水晶組成、擴張、消失、再組成,呈像有點粗糙,不算有趣,但Crystal的概念與數位空間的氛圍還算特別。有興趣可以參考影片


裡頭有數個展區,最有趣的當屬Ron Arad 的 'Lolita' ,2100 顆 Swarvoski 水晶組成吊燈,搭配1050 盞 LED燈呈現的互動裝置,只要 Text 給 Lolita,5分鐘後簡訊內容就會如跑馬燈在吊燈上走過。( 在我們興致盎然地研究過後,同學立刻傳示愛簡訊,再錄下畫面傳給女友,Lovely ! )



在來就是我特別喜歡的空間,Yves Behar 的 'Amplify',使用單一水晶體、一盞 low-energy LED燈,與單面紙燈罩,以最小量的材質與能量,呈現最大的效果。利用「折射」的概念,讓每個面都能釋放最大量的光源,折射至整個空間的各個角落。很喜歡站在裡面的感覺,不刺眼。古代夜明珠作燈想來也是這番景致。




最後是水晶雕塑,非常不起眼但裡頭的雕刻體十分吸引我的目光,因為太不起眼所以我連名字都沒記,但這個作品在我腦中浮現"Pure Corner"的字眼,很美。

這一天的行程結束在饑寒交迫下步行至Tate Modern附近的一個特別區域,只因為Tutor想推薦我們他熱愛的義大利麵,但倒了...。最後我們隨意吃了三明治Take Away,並參訪該區域,三層樓的建築佈滿設計公司與店面,可以參觀購買相關產品,也可以見到設計師將足球台當桌子,全體站立圍著討論Project,透過透明落地窗想像裡頭交織的Brainstorming,甚至是Provocation。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,隨意但創意,輕鬆但嚴謹。



基本上我十分喜歡倫敦各個展覽空間的獨特性,不同於臺灣常見的「正式」或「中規中矩」,即便我同意「不失禮」這個念頭,但「不失禮」之外的發展空間更是我所期待的。雖然前老闆給我的臨行建議是「帶腦子出去、多看點、看到好的就抄下來打包台灣用。」也許在某部份的我屬於PLANT,我期待的畫面是original idea,而不是某個imitation。但不可否認的確很難,尤其在這四個月來的旅程中,一再地看到似曾相識的展場架構與概念,不難想像會是設計師或策展人遊走海外的驚鴻一瞥,爾後化為 idea 中的一顆小螺絲釘,逐漸積累而成最後的展覽。

也難怪過去談案子時我總驚嘆於策展人或合作設計師快節奏的腦子,總是能在3秒內冒出無數個新idea,而我卻得花3天甚至3周作research,才能完整呈現project樣貌。雖然那時總是不平衡的想著,要是角色對調我才不信他們可以3天內寫完project。但現在我信了。除卻文字的產出,我花在網路漫遊想像的時間,他們早已在過去的3年甚至30年,走遍看遍那些我想像的「新知」,而那些東西,則早已化為肚子裡的墨水了吧。

Conclusion : Insufficient, always.

2 comments:

  1. 上次亞維農的策展人,說為了邀請帶回歐洲的表演(不只是亞維農)
    他一年要看近250場演出。

    ReplyDelete